网站首页>>时政要闻>>文章内容

阿克苏普乡:家门口的“幸福工坊”

发布时间:2025/8/8 来源:亚太经济新闻网 作者:何军

摘要: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,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帕拉孜编织技艺。近日,由阿克苏普乡妇联筹划新建的“帕拉孜坊”正式落成,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。 走进“帕拉孜坊”,传统织机的韵律与妇女的谈笑声交

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,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帕拉孜编织技艺。近日,由阿克苏普乡妇联筹划新建的“帕拉孜坊”正式落成,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。

 

走进“帕拉孜坊”,传统织机的韵律与妇女的谈笑声交织成独特的乐章:没有机器轰鸣,只有羊毛与棉线交织的沙沙声;没有年轻流水线工人,只有乡里50岁以上女性的一双双布满岁月痕迹却依然灵巧的手,她们用指尖编织着文化与生活的双重希望。

 

60岁的买丽亚木·阿布拉大姐边熟练编织帕拉孜边笑着说,“每天在家带孙子、做饭,也想着啥时候能在家门口就业多一份收入。现在乡里建了这个帕拉孜坊,在家门口就能上班,时间自由还能和老姐妹聊天,每月又能增加1500多元的收入,我的愿望实现了,真是太好了。”

 

“帕拉孜”是维吾尔语,指的是这种用彩色羊毛线或棉线编织的手工织物。帕拉孜纺织技艺是维吾尔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,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手工技艺和创造力。曾因时代变迁,“帕拉孜”面临传承危机,阿克苏普乡妇联从“非遗保护+就业增收”为抓手,通过建立工坊让技艺“活起来”、让妇女“动起来”。目前,帕拉孜坊已吸纳1050岁以上女性稳定就业,编织的精美制品正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走向更广阔市场,既传递文化魅力,又创造经济价值。

 

下一步,阿克苏普乡将以“帕拉孜坊”为支点,通过提升产品工艺、打造特色品牌,既让“妈妈们”的指尖技艺转化为经济收益,实现老有所为、老有所乐、老有所得,更推动帕拉孜技艺代代相传,让传统织物承载的文化记忆焕发新生,最终以“小工坊”撬动“大民生”。

 

 

百家媒体

关于我们人员查询合作伙伴为您服务广告报价隐私条款
《亚太》经济版权所有 网络中心:010-57100067
Copyright@2007-2024 www.cnapen.hk 亚太经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:apenhk@163.com
备案号:京ICP备1304824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