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>>时政要闻>>文章内容

尉犁县教科系统优秀教师先进事例

发布时间:2025/9/13 来源:亚太经济新闻网 作者:何军

摘要: 用爱与责任点亮成长星空 “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遇见,我用爱心、耐心、责任心守护每一颗种子的发芽。”这是尉犁县第二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冯娟常说的一句话。自2012年踏上讲台以来,这位85后教师始终扎根一线

用爱与责任点亮成长星空
       “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遇见,我用爱心、耐心、责任心守护每一颗种子的发芽。”这是尉犁县第二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冯娟常说的一句话。自2012年踏上讲台以来,这位85后教师始终扎根一线,以“全人教育”为目标,在班级管理、教学创新、家校协同中深耕不辍,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班主任的责任与担当。

冯娟把“关注每一个”作为带班信条,尤其对特殊家庭学生倾注更多心血。班级里的古丽坚乃提·艾比布拉是来自塔里木乡的务工子女,因家庭居住条件有限,申请住校,冯娟多次奔走于学校、社区与政府部门,最终为其争取到住校名额;双胞胎兄弟艾散江·阿布都热西提、玉散江·阿布都热西提因家庭人口多、劳动力少,经济压力大,为此,冯娟主动协调学校,落实了中午就餐补助政策,并免除课后托管费用,让兄弟俩不再为“吃饭难”“辅导难”发愁。

除了精准帮扶,她还创新班级管理模式,推行“小组自治+轮值班长”制度,让学生自主制定班规、策划活动。“班级生日会”上,她带着孩子们为当月寿星手作贺卡、分享成长故事;“成长分享会”中,优秀学生讲述奋斗经历,后进生畅谈进步感悟……班级凝聚力在一次次互动中升华,所带班级连续3年获评校级“运动会团体奖”,更成了孩子们口中“像家一样温暖”的集体。

 “教学不是‘一刀切’,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有基础上生长。”冯娟深谙因材施教之道,结合班级学生学情探索“分层教学+个性化辅导”模式。课后服务时间,“补差提优小组”成了她的“第二课堂”,为基础薄弱学生定制“错题本+微视频”复习计划,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“阅读拓展+思维训练”课程。两年来,10余名后进生的成绩稳步提升,班级语文平均分连续2年稳居年级前列。

她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,将课堂延伸至生活,组织“读书分享会”滋养心灵,“科技小发明”激发创造,“课本剧表演”深化文本理解。在她的指导下,学生穆妮热·莫合塔尔在2024年“自治州冀疆少年书信手拉手交流展示活动”中获书信组三等奖,萨丽海·艾山在尉犁县2024年中小学特色作业展评中摘得二等奖,班级多次在县级学科竞赛、文艺比赛中取得佳绩。

冯娟构建“班级家长委员会——家长会——线上学习群”三维沟通机制,每学期召开2次主题家长会,通过“家长开放日”让父母走进课堂见证成长;建立“线上学习分享群”,定期推送教育方法、学生日常动态;牵头开展“家校共育讲座”,邀请心理教师赛吾尔尼沙汗·艾比讲解家庭教育技巧,优秀家长尼牙孜·吾介合买提、艾比班木·马木提分享育儿经验。在她的推动下,班级氛围愈发和谐。今年,她班上的努尔夏提江·尼牙孜、阿依图尔荪·热衣木两名学生顺利考入新疆区内初中班,成为家校共育的生动注脚。

 “班主任的言行,是最生动的德育课。”冯娟始终将“立德树人”贯穿教育全过程,开展“红色故事分享”带领学生触摸信仰温度,组织“榜样学习”班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;她以身示范,晨读时陪学生早到教室放声朗读,放学后与后进生一起整理错题,用行动传递“坚持”的力量。

 “教育没有终点,只有不断向前的脚步。”从教12载,冯娟用爱滋养心灵,用智慧启迪成长,用责任守护希望。她先后获评校级“优秀班主任”“师德标兵”,所带班级多次获评县级“先进班集体”。面对荣誉,她始终谦逊地说:“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。未来,我会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更多温暖的教育故事。”


扎根三尺讲台 牢记育人使命

在尉犁县第三小学,有一位深耕基层教育15年、始终以“干一行爱一行”的热忱投身少先队事业的党员教师——张伟平。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“追光者”,到少先队辅导员的“引路人”,她用青春与汗水浇灌民族团结之花,以实干与担当书写基层教育者的初心答卷。

张伟平始终把政治过硬作为第一标准,她利用寒暑假、周末深入社区、村委会,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长宣讲党的民族团结政策、惠民政策,用“家常话”传递“大道理”,成为群众身边的“政策宣传员”。作为一名党员教师,她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,以实际行动推动党的民族工作在校园落地生根。

 “每个孩子都是一颗需要用心浇灌的种子。”这是张伟平常说的话。担任少先大队辅导员13年来,她始终把学生的冷暖放在心上。曾有一名四年级学生因家庭变故变得孤僻自闭,放学后总在校园游荡。张伟平主动接近,利用课余时间陪他聊天、疏导情绪,半年如一日的陪伴与关怀,让孩子逐渐打开心扉,变得活泼开朗,不仅积极参与学校活动,还成长为学校鼓号队副指挥。她累计为包联学生捐款捐物2100余元,用点滴善意传递温暖,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“张妈妈”。

立足少先队辅导员岗位,张伟平以“小小石榴籽,争当新时代好队员”系列活动为抓手,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日常、抓在经常。组织“你到我家吃馓子,我到你家吃粽子(月饼)”等融情活动,带领各族学生共庆春节、元宵、中秋等传统节日,在互动中增进了解、加深情谊;创新开展红领巾种植园实践、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”主题活动,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实践中生根发芽。她主导撰写的《撒下民族团结之种,劳动创造美好生活——开辟红领巾种植园,丰富学生成长经历》获2021年自治区“加强民族团结教育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典型案例中小学组优秀奖;20255月,她指导的学校传统舞狮操成功入选“学习强国”新疆平台,成为校园民族团结教育的鲜活名片。

 “一件事,选择了就要做好。”这是张伟平坚守的信念。从三尺讲台到办公桌前,她以平凡之躯践行教育使命,用真心浇灌民族团结之花。正如她所言:“为学校发展助力,脚步永不停歇。”这位基层教育工作者,正以更饱满的热情,续写着属于新时代少先队辅导员的精彩篇章。


戈壁胡杨践初心 十七载坚守育桃李

“教育是点燃火焰,而非填满容器。”这是尉犁县第四小学党员教师封会敏常挂在嘴边的话。自2008年踏上讲台以来,这位1984年出生的汉族姑娘便将青春与热血倾注于乡村教育沃土,以班主任、语文教师、少先队辅导员的多重身份,用坚守与热爱诠释着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,成为古勒巴格乡孩子们心中最温暖的“引路人”。

 “每个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,我要走到他们家里去,更要走进他们心里去。”从教以来,封会敏始终保持每周家访的习惯,足迹踏遍古勒巴格乡大小村落。田间地头、农家院落,她与家长促膝长谈,记录孩子的成长细节;昏黄灯光下,她为留守儿童补课,用故事填补亲情的空缺。十七年如一日,她以脚步丈量教育温度,用行动践行“乡村教育守望者”的承诺,让“有温度的教育”在戈壁乡村落地生根。

 “不让一个孩子掉队”,是封会敏刻在教案扉页的誓言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,她创新“三阶关爱法”,为学习困难生定制“每日一句鼓励”,用“今天朗读的声音更响亮了”“这道题思路很清晰”等暖心话语,帮孩子重拾自信;为留守儿童建立“亲情联系卡”,每周固定时间协助视频通话,记录孩子画的全家福、写的家书,让屏幕两端的爱“不断线”;为特殊儿童制定“一生一案”,2024年转入的智力残疾学生穆萨江·色依提,成了她重点守护的对象——她自学特殊教育知识,从认字、说话到系鞋带、洗袜子,手把手训练生活技能。一年后,穆萨江不仅能听懂指令,还能自主进食,家长含泪写下感谢信。她带的班级里,学生热依麦·艾比不拉也在2023年获评“州级新时代好少年”,用成长印证着她的育人实效。

 “班级是舞台,每个孩子都该是主角。”封会敏打破“保姆式”管理,推行民主共治,按“因人设岗、因岗设人”原则,设立“图书管理员”“绿植养护员”“纪律小标兵”等岗位,让“扫教室”“擦黑板”变成“我能行”的责任担当;优化班会形式,将“说教”变“体验”——通过事迹分享、主题演讲等方式,让德育在互动中入脑入心。如今,她的班级人人有事做、事事有人管,形成了“互助、进取、向上”的良好班风。

十七载春华秋实,封会敏如戈壁胡杨,将根深深扎进乡村教育的土壤。她用共产党员的质朴坚守,把平凡的讲台变成了希望的田野;用教师的炽热情怀,为乡村孩子点亮了成长的星空。正如学生所说:“封老师不仅是老师,更是我们永远的依靠。”这位乡村教育的“守望者”,仍在用爱与责任,续写着更动人的教育篇章。

百家媒体

关于我们人员查询合作伙伴为您服务广告报价隐私条款
《亚太》经济版权所有 网络中心:010-57100067
Copyright@2007-2024 www.cnapen.hk 亚太经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:apenhk@163.com
备案号:京ICP备13048240号